你的位置:时时彩娱乐平台那个好 > 新闻动态 >

红色特工李云,讲述当年在上海寻找失散的毛岸英兄弟全过程
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44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2011年6月1号那天,毛主席唯一的亲孙子,还是个解放军少将,名叫毛新宇,他特意跑到上海华东医院去看望一个生病的老人。这个老人叫李云,那时候已经96岁高龄了,他和毛新宇其实并不熟。所以,当李云老人家躺在床上,看到一个穿着解放军制服的人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,心里头别提多惊讶和纳闷了。

毛新宇瞧见床上老人一脸惊讶,赶紧拉住她的手,直截了当地说了自己是谁。他说明了为啥来这儿,也表达了自己是真心实意的。

我是来好好谢谢您老的。当年,您救了我的爹和伯伯,就是毛岸青和毛岸英。要不是有您出手相助,我这条命估计都没了。

老人家虽然上了年纪,但听力好得很。一听说是毛主席的孙子来了,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半天都缓不过来,好一会儿才开口说:

我心里藏着一个秘密,已经七十多年了。因为规定严格,这个秘密我一直没跟任何人讲过,也从来没有透露过半点风声。

那时候,毛新宇明白老爷子心里头有疙瘩,就赶紧握住了老爷子的手,挺真诚地说:

现在,时间已经过了那会儿要保密的期限,您可以把事情讲出来了。

九十六岁的李云,听了毛新宇那么一说,心里这才踏实下来,眼眶子立马就湿了,想起了七十六年前那段被藏起来的事儿,就是找在上海的毛岸英两兄弟的秘密经历。

【上海特工成员李云的来历】

这位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家,他以前是在中央特科工作的,参与过找回毛岸英兄弟的任务,他的名字叫李云。他一九一五年在江苏苏州出生。

李云两岁那年,因为军阀打仗闹得太凶,她爸妈就带着她搬到了上海。她爸在城里找了个裁缝的活儿干,赚的钱也就刚好能让一家三口吃上饭,过得紧巴巴的。

李云她爸思想挺开放,特别看重孩子的教育,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上学。李云八岁那年,就去了浙江绍兴七县同乡会办的第一小学念书。在民国那会儿,女孩子能读书认字,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儿。

李云十四岁那年,加入了咱中国的共青团,还被同学们选为了学生会的老大,管起了学校里学生的大小事务。转眼到了第二年,李云小学毕业了,十五岁的他就去了上海旦华中学继续念书。在那里,他还参加了“党的培训课程”,学完之后,立马就一头扎进了大革命的浪潮里。后来,通过一个党组织的人的介绍,李云成了那时候年纪最小的地下党工作人员。

在入党的那个庄重场合,上海总工会的头头给李云清清楚楚地讲了一遍党里的“三条大规矩”:

要牢牢守住党的机密,不能泄露出去。作为党员,心里得有杆秤,知道哪些事儿能说,哪些事儿得烂在肚子里。党的秘密就是党的生命线,一旦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所以啊,咱们得时刻绷紧这根弦,对党的机密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,绝不能有丝毫马虎。在日常工作中,也得时刻提醒自己,不该问的不问,不该说的不说,确保党的机密万无一失。

要站稳脚跟,坚持自己的看法。

听党的话,按党的指示去做。

李云把党的三大纪律深深记在心里,这成了她一辈子都严格遵守的规矩。她虽然年纪不大,但特别守纪律,做起事来既聪明又勇敢。没多久,她就被领导看上了,加入了周恩来直接管的中央特科。

那时候,李云天天在大街小巷里跑来跑去送消息。国民党的那些军警特务,看她年纪小,才十五岁,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大,就很少仔细盘问她,这样一来,她的情报工作也就顺利多了。

【李云杰出的情报功绩】

说起来,李云在情报工作上最出彩的事儿,就是帮了江西中央苏区红军一把,让他们“第四次反围剿”打赢了。那时候,她和中共闸北区委的头儿徐强一起,接到任务去见国民党军第80师学兵营的营长,那人叫惠东升。

那时候,惠东升在国民党那边混,是个少将副旅长,为人正直爽快,以前还救过蒋介石的命。但他看不惯国民党里的那些歪风邪气,心里头其实挺向着红军的。李云和徐强瞅准了他这点,就使劲儿拉拢他,利用他对红军的好感,从他嘴里套出了国民党第四次攻打红军根据地的计划,还有他们在河南全省的军事地图和密电码。

那时候,李云和徐强两个人被困在敌人的地盘上,他俩得知了一些重要情报,可愁坏了,不知道咋把这些情报传出去。还好李云记性挺好的,他就赶紧趁着黑夜,拿米汤当墨水,把情报写在了一本老书的背面,那书还是线装的呢。写完后,他把这本书塞到棉被里头,混在一堆东西里,悄悄地带到了上海的地下党那里。最后,这些情报就安全地交到了党组织的手上。

因为李云给中央苏区红军送来了很重要的情报,所以红军成功打破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大围攻。

后来,为了把情报掩护的活儿干得更漂亮,李云和徐强决定在上海合伙开了个配钥匙的小店。徐强换了个名字叫老金,当上了这家钥匙店的掌柜,专门负责跟其他同志接头。李云呢,就在店里当小伙计,他借着送钥匙的机会,悄悄把情报送到上海的组织里。慢慢地,他俩在情报工作上越来越有默契,感情也越来越好,心里头都对彼此有了意思。党组织一看这情况,也批准了他俩的革命伴侣关系,从此他俩就成了革命夫妻。

但是,到了1931年4月25号那天,管中央特科行动的那个科长,也就是实际上头儿顾顺章,在武汉让人给抓住了,后来他就投了敌。

这事儿一出,上海地下党的工作立马变得天翻地覆。顾顺章这家伙,简直就是中共历史上的头号大叛徒,他一个人手里攥着上海中央的好多绝密情报呢。

就在那么短短的一晚,上海、武汉、江苏这些地方共产党的地下组织,遭到了国民党的大力打压,恽代英、蔡和森、向忠发这些大领导一个接一个被抓起来杀了。那个在上海滩响当当的红队,也就是中央特科的行动小组,现在也是危险得很,处境非常不妙。

【接受寻找毛岸英兄弟俩的工作】

接下来,中央特科的任务就得交给新上任的领导团队来负责了,陈云也打算用一批顾顺章不了解的新特工来继续干革命事业。

李云啊,他也是陈云那时候提拔的一个人才。有那么一天,“红色牧师”董健吾火急火燎地跑到徐强家,敲开门就进了屋。一进门,董健吾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,简简单单几句话,就跟徐强说了,说毛主席的两个娃,毛岸英和毛岸青,都不知去向了。

徐强一听,心里头立马就觉得这事儿挺严重的。那时候,毛主席已经带着红军大队人马从江西苏区出发,开始长征了。他们后面,国民党军队正紧追不舍呢。按照国民党特务那帮人的手段,毛主席的那两个孩子,他们肯定是不会放过的。万一这俩孩子被国民党特务给认出来了,那麻烦可就大了,后果真是不敢想啊。

董健吾和徐强商量之后,决定派董健吾的妻子李云去找毛岸英两兄弟。李云是个年轻女子,让她去找人更不容易被人注意,这样找起来也更隐蔽些。

晚上,李云一到家,徐强就给她安排了个新活儿,说是得找两个小男孩,一个大概13岁的样子,另一个差不多11岁。

徐强详细说了说那两个小男孩的样子,还特别提到,这两个小家伙是烈士留下的孩子,得赶紧把他们给找回来。

那时候,李云手头就只有这些线索,她压根没想到,自己费尽心思找的孩子,其实就是长征路上咱们党中央头儿毛主席家的宝贝。她老公徐强也提醒过她,“特特”那个组织的事儿,最好是别多问,把自己的活儿干漂亮了就成。

【毛岸英兄弟俩的出走】

董健吾为啥火急火燎地给徐强安排去找毛岸英兄弟的活儿呢?还不是因为毛岸英兄弟俩从他前妻那儿跑了,流落街头,没着没落的,这让他心里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。

要说毛岸英兄弟为啥会落到流浪街头的地步,得从他们遭到董健吾前妻的不好对待讲起。这事儿得追溯回1929年,那时候,我们党里的大人物澎湃被抓了,最后还被害了。澎湃是个硬骨头,到死都没透露组织的半点消息。因此,地下党的同志们就担起了照顾他家人和孩子的责任。

后来,又有一些革命英雄牺牲了,地下党就安排人去照顾这些英雄留下的孩子。不过,老是这么一个个地照顾也不是长久之计。所以,上海地下党的头儿周恩来就想了个办法,他让中央特科情报科里的一个成员,大家都叫他“红色牧师”的董健吾,利用他的公开身份开办了一所幼儿园,名字叫做“大同幼稚园”。这可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自己办的幼儿园。

在大同幼儿园,里面收的都是些没了爹娘的,也就是革命烈士留下来的娃。比如说,毛主席和他的第一个老婆杨开慧生的那三个孩子,大的叫毛岸英,二的叫毛岸青,还有个小的叫毛岸龙,也都在那儿呢。

1930年11月份,杨开慧牺牲了,毛岸英两兄弟经历了一番波折后,被送到了大同幼稚园去上学和生活。出于安全考虑,这俩孩子都换了新名字,并且跟妈妈姓杨:毛岸英的新名字是杨永福,毛岸青变成了杨永寿,毛岸龙则改名叫杨永泰。

但是呢,顾顺章一变节,大同幼稚园那边可就乱套了。照顾小朋友的保育员被逮住了,国民党还老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到大同幼稚园去检查。

地下党的领导们考虑到安全问题,商量后决定把烈士的亲人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。就在这时,五岁的毛岸龙因为生病不幸离世了,所以毛岸英和他的兄弟就被托付给了董健吾一家来照料。

那时候,董健吾在上海找了个新家,就住在地下党经营的一家叫“松柏斋”的古玩店楼上。董健吾和他的妻子郑兰芳对毛岸英两兄弟特别好,照顾得无微不至。毛岸英兄弟俩也特别懂事,很得董健吾夫妇的欢心,他们还亲切地称呼郑兰芳为“兰芳姐姐”。

没几个月,“松柏斋”古玩店旁边就建起了法国巡捕房。而且董健吾和他老婆老是因为工作往外跑,这样一来,照顾毛岸英兄弟俩的活儿,就落在了董健吾老岳母一个人的肩上。不光如此,老岳母还得管董健吾的第五个娃,和那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孙女董霞飞。

董健吾觉得自己一个人照顾毛岸英兄弟俩有点吃力,所以决定把他们送到前妻黄慧光那里。虽然董健吾和黄慧光已经分开了,但黄慧光还是跟董健吾的父母住在一起。另外,董健吾对和黄慧光生的四个孩子也一直在负责养活。

那时候,董健吾为了让毛岸英兄弟得到更好的照顾,每个月都会给前妻三十块大洋。要知道,在1930年那会儿,一块大洋在上海能买差不多20斤白米呢,这足以说明董健吾出手挺大方,家境相当不错。另外,董健吾还特别交代黄慧光的四个孩子,为了安全起见,别直呼毛岸英兄弟的大名,得叫他们的小名。

毛岸英兄弟因为能说一口地道的湖南话,在上海特别显眼。为了不暴露身份,董健吾就让前妻黄慧光尽量让孩子们待在家里玩,别让他们出门上学或到处乱跑。至于学习的事儿,就让家里的大孩子来当小老师,教其他孩子了。

黄慧光帮忙带了毛岸英他们兄弟俩好一阵子,但慢慢地,她前夫董健吾也没空常来瞧瞧。黄慧光呢,她不是党员,就是家里管事的,一个人要拉扯四个娃,还得照顾两个湖南来的孩子,那压力,想想都大,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难,天天心惊胆战的,有时候气急了,还动手打骂孩子。这俩孩子,毛岸英和毛岸青,性格都挺倔,在又饿又挨打的日子里,实在受不了,就在1935年秋天,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。

【毛岸英兄弟俩在上海的流浪日子】

1935年那会儿,旧上海的贫富差距大得吓人。有钱人住在高楼大厦,天天唱歌跳舞,过得逍遥自在。可穷人呢,就只能挤在那些又暗又湿的老破房子里,地上全是污水,臭得要命。为了能吃上一顿饭,老百姓有的把孩子都卖了,还有的豁出命去赚那点可怜的钱,日子过得苦不堪言。

那时候,毛岸英和他的兄弟在上海无家可归,四处漂泊。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大城市里,普通老百姓日子的不容易。为了能吃上一口饭,他们俩啥活都愿意干,比如帮人贴广告、沿街乞讨、捡地上的烟屁股、收废品,还有给人抬轿子、推车子等等。那时候,他们俩经常挨饿,还时不时挨打,生活过得十分艰难。

毛岸英两兄弟在上海流浪,日子过得没方向,后来他们在一个卖烧饼的地方找到了活儿干,给店里打下手。说起来是当徒弟学习,但其实也就是店里雇来的小孩子,帮忙干活的。

但是呢,毛岸英和他兄弟在那个卖烧饼的地方打工。烧饼店的老板牙齿黄得要命,大家都叫他“大黄牙”,这人可凶了,两兄弟稍微做点不对的事情,就得挨一顿揍加骂。每天天还没亮,大街上空荡荡的,毛岸英和他兄弟就被烧饼店的老板大黄牙拽着耳朵一顿臭骂,然后穿着破得没后跟的鞋子,拎着个大篮子出门买菜。回来以后,他们还得忙着生火炉子、刷马桶、倒夜壶。

那时候,毛岸青的任务是照看老板大黄牙家的公子哥。这位公子哥呢,比毛岸英大三岁,头发梳得油光锃亮,穿着流行的吊带裤子和牛皮鞋子。他对毛岸英兄弟俩,一个是学徒,一个还得侍候他,总是动不动就挥起拳头,不是打就是骂,可横了!

这天,烧饼店的老板又找毛岸英和他弟弟的麻烦,两人实在受不了,就跟老板动了手。结果,毛岸英就带着弟弟又一次逃了出去。

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,从烧饼铺逃出来后,整整跑了一天,最后在法租界边上,靠近中国地界的一座破庙里,找了个能挡风的地方歇脚。他们用些旧报纸,再加上点稻草,就这么简单地搭了个床铺。接着,毛岸英想办法找人帮忙担保,给自己谋了个卖报纸的活儿来干。

后来,毛岸英和他弟弟就当起了卖报纸的小哥俩。一大早,毛岸英就会去找那些报纸批发的人拿报纸,他弟弟也跟着帮忙。两兄弟不穿鞋子,直接踩着地,跑到大街和广场上,用尽力气大声喊着卖报纸,就为了赚点零花钱。

在上海卖报纸的地界儿,有自个儿的“老大”,他们分了地盘,英租界的地盘报纸不能跑到法租界去卖。一开始,毛岸英不晓得这个道道儿,结果被那些混混给教训了一顿。小毛岸英心想,哪儿人多,报纸就好卖,于是他就到处窜。一会儿跑到法租界,一会儿又窜到公共租界,就想多卖点报纸,卖得快点儿。

那天,毛岸英和他兄弟在南京大戏院外边卖报纸,结果碰上两个捣蛋鬼,对他们又打又踢,手里的报纸也被撕得乱七八糟。毛岸英没法子,只好憋着气,赶紧又到戏院门口继续卖报纸。

那时候,毛岸英和他的兄弟跟其他在上海街头漂泊的孩子没啥两样,也会去帮那些拉黄包车的大爷推车。只要一看到哪个大爷没拉到客人,他俩就立马冲上前去,弯下腰,使出吃奶的劲儿,一步一步地帮着把车推到桥顶。大爷们感激得很,每次都会从兜里摸出两个铜板来感谢他们。

说起来,毛岸英两兄弟,在国内上初中的年纪,其实在十几岁的时候,就已经开始过着挺不容易的日子。他们当过报童,在街上捡过破烂,还推过板车,只要能换来一顿饱饭的活儿,他们都抢着干,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。

毛岸英的日子过得挺苦的,但他从没放下过书本。每天一早,他连早饭都舍不得吃,就为了省下那点儿钱,几十个铜板(也就是大洋八角),去买一本蓝色封面的《学生字典》。他一边翻书,一边刻苦学习。这本字典,岸英走到哪儿带到哪儿,从苏联到延安,再到山西临县的晋绥边区,还有山东渤海、河北的西柏坡,最后一直带到了北京。

说起那段童年的不容易,就像毛岸英他们兄弟俩,看了《三毛流浪记》那电影后,心里头特别有感触:

我和岸青啊,基本上啥事儿都尝试过,就是没偷过东西,也没去给那些资本家当过儿子。

说起来,那时候毛岸英和他弟弟就像是现实版的三毛,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。最让人心疼的是,有那么一天,毛岸青在报纸上偶然读到自己的叔叔毛泽覃牺牲的消息,心里头一下子就炸了锅,想着叔叔以前那和蔼可亲的样子,气不打一处来,顺手就捡了根粉笔,在路边的电线杆上狠狠地写了六个大字:

换个说法,咱们得让那些帝国主义势力滚蛋!

真倒霉,那几个字偏偏被几个法国警察给瞅见了,他们二话不说就对毛岸青动手动脚,拳打脚踢起来。就在这紧要时刻,正在不远处卖报的毛岸英一看情况不妙,立马扔下手里还没卖完的报纸,飞奔了过来。那时候,小毛岸青已经瘫在地上,不省人事了,鼻子和嘴角都在往外淌血。

毛岸英心里很难过,他紧紧搂着弟弟。路过的下班工人们看到了这一幕,也都觉得很不公平。这时候,有个拉黄包车的师傅主动站出来,帮忙把两兄弟带到了破庙里。毛岸青虽然醒了过来,但他毕竟才十岁多点,哪里能承受得住这样的伤害呢?结果,他的听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大脑也受了伤,留下了没法治好的病。

【李云成功寻找到毛岸英兄弟】

在上海流浪的毛岸英两兄弟,过了好几个星期后,压根没想到董健吾会知道他们离家出走的事儿。董健吾知道后,心里挺不是滋味,只能硬着头皮跟上级说了,然后又让李云去找这两个大概十一二岁,说话带湖南腔调的孩子。

李云一接到任务,二话不说就开始找孩子了。她心里明白,这孩子是咱们党中央大领导家丢的,所以得悄悄行动,不能大声嚷嚷,更不能贴什么寻人启事,免得被国民党特务盯上,那就麻烦了。

那时候,李云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跑来跑去,可就是找不到人。她心想,自己找的方向会不会不对头呢?想来想去,她觉得应该把目光放在那些流浪汉经常出没的地方,比如火车站、桥底下、破旧庙宇这些地方。打定主意后,她就天天往这些地方跑,守在那边,这活儿可真是累得不轻。

有一天,李云跑到老西门那块的城隍庙外边,找了家粥店喝粥。他特意挑了个靠门边儿的座儿,好瞅着外边跑来跑去的小孩子们。

最后,努力总算有了回报,只见两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小兄弟站在粥铺外头,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店里头。李云瞅瞅这两个小家伙的年纪和个子,觉得和徐强跟自己说的情况挺吻合。

接着,李云的眼里亮起了一丝期盼的光。她就自个儿跑去给俩孩子买了两碗热粥,借着粥的热乎劲儿,跟孩子们聊上了。李云就随便问问这俩小兄弟姓啥名啥,老家在哪儿,想着能从他们的回答里,大概摸清楚点情况。

不过,让她没想到的是,这俩兄弟俩都憋着嘴,一句话也不跟她说。这下,李云心里犯嘀咕了,党组织安排任务那会儿,也没说这俩孩子是个哑巴呀,难道说,他们真的就是咱们要找的人?

李云拐弯抹角地问老板关于那两个孩子的情况,可老板却一脸茫然,啥都不知道。

李云心里头憋着股劲儿,不想丢掉那个重要目标,所以他赶紧把自己发现的事儿,还有觉得不对劲的地方,都告诉了那时候的地下党头头冯雪峰。冯雪峰这人责任心特别强,一听这事儿,立马就琢磨着怎么把那两个孩子安全地带到自己家里来。李云这孩子机灵得很,一听上级的安排,二话不说就去办了。

后来,冯雪峰到了李云家,亲眼见到了那哥俩。他认认真真地瞧了又瞧,最后终于确定了,李云带回来的孩子,正是他一直在找的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。

后来,冯雪峰向毛岸英兄弟透露了自己的共产党身份。毛岸英在得知这一信息后,变得格外谨慎和坦诚,他就像一座被解放的瀑布,心中的话语如泉水般汹涌而出,向党组织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背景和经历。原来,毛岸英为了避免湖南口音可能暴露他的真实身份,也为了防止言语过多可能带来的风险,他曾经选择沉默,甚至让弟弟与自己一起保持沉默,装作哑巴。

李云靠着自己的努力,帮毛岸英兄弟结束了在上海那种像无家可归的人一样,到处流浪、没有安稳日子的生活。后来,有人通过秘密的党组织,把找到毛岸英兄弟的事情告诉了远在江西的毛主席。毛主席一听这消息,高兴得不得了,直说中央特科还有李云,就是帮他找回孩子的恩人啊!

毛岸英兄弟被找到那会儿,中央本来是想把他俩送到延安去的,可因为国民党封锁得太厉害,这计划就只好搁置了。为了保证他俩的安全,多亏了东北军的张学良将军出手帮忙,毛岸英和他弟弟就从法国转道去了苏联。

毛岸英兄弟俩,小时候吃了不少苦,但到了苏联后,他们的日子就安稳多了。在苏联的日子里,毛岸英特别用功读书,最后成功从大学毕业。不仅如此,他还当上了坦克兵,参与了苏联的卫国战争,表现得很出色,连斯大林领袖都亲自接见了他。

【李云的贡献】

李云在那次找亲人的事情上,表现得特别出色,立了大功,还显露出了他很厉害的能力。因此呢,上面就安排他到宋庆龄女士那边去,让他干起了发电报联系人的活儿,继续为党的革命事业,还有妇女的自由平等使劲儿,到处宣传呼吁。

虽然李云是个特工,对于1935年他在党组织里执行的任务,他总是守口如瓶,不愿多谈。但毛主席的家人一直没忘记他的贡献。

2011年的时候,毛新宇少将,就是毛主席的孙子,还有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,他亲自去看望了当年帮忙找回他伯父毛岸英和另一个亲戚的恩人,李云。那时候,李云已经是当年在上海的中央特科里面,唯一还在世的人了。不过这事儿挺保密的,直到有一天,中央有个领导跟李云说了这事儿。

“关于中央特科的那些事儿,现在已经过了保密的时间,可以拿出来说说了。”

这时候,李云响应了编写党史的号召,就把自己当年那段亲身经历给讲了出来。而且,她还说了,要不是上头领导的安排,她宁可一直憋着这事儿,到死都不会透露半个字,宁愿守着这个秘密走到生命的尽头。

【结语】

李云这辈子干了很多特务的活儿,经历了不少让人称奇的事儿。她的上司李克农也曾经这么跟李云讲:“你呀,就是个没留下名儿的大英雄!”

不过李云讲道,在情报工作这行里,其实还有好多没名没姓的大英雄呢。

没错,有很多在情报工作中默默奉献的英雄,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。就像以前上海的那些特工,比如冯雪峰、徐强、李云等等,还有好多这样的人,他们的名字连百科全书里都找不到。

可别说,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,一手搭建起了新中国,也给咱们今天的好日子打下了地基。2013年的时候,98岁的李云老人家离开了我们。他虽然走了,但国家心里一直记着那些地下党特工以前干的大事。他们干的那些好事儿,会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人们!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友情链接: